太極推手之我見 陳慶雷老師
太極拳推手是古老的傳統雙人練功方法,歷代大師留下了不少寶貴的經驗。它的八大功法「掤、捋、擠、採、?、肘、靠」在當今各門各派中仍占主導地位。而進、退、顧、盼、定則講的是在推手中身步的隨勢應用,前後左右都得兼顧。無論怎樣千變萬化、迂迴曲折,都必須保持中定,即重心的穩定,不能偏離失去平衡。而推手中的八大功法(也有人稱之為八大勁別)在實際推手中怎樣應用,筆者結合多年練功的體會分析於後。
「掤」作為八大功法的第一個字,至關重要。「與人搭手掤占先」,沒有掤勁,無從談手的變化,「沾黏連隨」、「引進落空」等也就無無談起。與人搭手後,手臂必須虛領對方:不能過軟,軟則易被人拿;也不能過硬,硬則失其靈變。犯二病者首先失勢,失勢已敗人三分。這種掤勁需要軟硬兼有,軟而不塌,硬而不僵。不僅體現在手臂上,而且周身必須具有這中虛而有實的靈活性掤勁,方能在和人推手中應付自如,對方一動我或隨或變(切記速轉速變)或進或退,因勢而動。掤勁足與練架中使內勁在鬆動靈活的基礎上所產生的彈性勁,是靈活多變的活動,而不是使用自身的拙力硬抗對方之來力。「捋」勁則是在掤勁的基礎上聽出對方之來力,以兩手鉗拿住對方,我速轉腰襠,以極小之圈,順其勢其力,將對方向我身兩側或左或右(因為有左捋右捋)摔跌出去。此種招法若沒有虛活靈便的掤勁是不可能使出來的。「擠」勁是在掤化對方之後用手背反擊對方的一種招法;或步進身逼,使對方有壓迫之感。這種招法往往多運用「欲抑先揚」之法。例如在推手中猛地將對方擊倒。「擠」勁之法切記前腿必弓、腰襠速轉和手同時發動的整體勁。「按」勁是以手掌向前向下擊人的一種招法,有單按和雙按之別。這種招法一般是在與對方交手中,我以突然發勁走圓(極小之圓),猛地蹲身震足進步,以手掌擊對方的腹胸部位,使其跌出「按勁」如不進步,則易被對方借力拉捋,需因勢靈活運用。「捋」勁是在與對方交手中,突然抓拿住對方手腕與肘(拿此部位的較多),對方必有反抗之意,此時我方瞬間順對方力點或左或右猛然發動,使對方乾淨利落地被跌出。「?」勁使在採對方部位後,我徙然猛蹲速轉腰襠換勁,利用兩弘之力向右或左向猛帶對方,使對方跌出。一般是拿對方手腕部位的手較低,拿對方肘的部位手高。「肘」勁之法是在對方貼近後,手法不得勢時而用(遠用手,近用肘)前後左右皆可使用。其法得多,有橫肘、立肘、穿心肘、迎門肘等。用肘時往往用手配合,在撩撥開對方的手臂後,我疾速出肘。有時肘也上步。上步時要步出手到,密切配合,不可遲誤。「靠勁」極近身時使用的招法。有七寸靠之稱,即「靠」只打七寸靠之稱,即「靠」只打七寸遠的距離。靠法有肩靠、胯靠,以及胸、腹、背、臀等靠法。背、臀靠的距離更近,多不過四指之距,在先輩傳授中有「靠打七寸,帥打四指」之說(帥是指臀)。靠勁法是在雙方貼得很近的情況下周身突然一抖,閃驚對方;趁對方驚亂之機,我速轉腰襠,抖身近靠,擊打對方。
太極推手推手的八法功法雖然很好,但在靈活運用時,不可呆板拘泥,關鍵在於靈變。除此之外,還有聽勁、化勁、拿勁、發勁等都是以活為基礎。沒有虛活,則勿談聽勁;沒有聽勁,豈能化之?不能化之?不能化之?豈能發之?
在推手運動中都是以腰襠為主導,以內勁為統馭的。技擊更是尚勁不尚力,絲毫不能用拙力。簡言之,勁與力是有區別的。勁圓而力直,勁速而力慢,勁活而力滯,勁透而力浮,勁銳而力純,勁聚而力散。這種內勁說硬不硬,說軟不軟,靈活輕便,動而無形(人視而不見),手出勁倒,疾如閃電。凡此等等都必須周身一體(周身一起轉動的整體勁),氣歛神聚方能做到。當然在太極拳推手中的各種手法與策略的應用也應靈活多變。「虛籠詐誘,只為一轉」,推手中,引誘詐騙對方,使對方上u失控,我突然猛轉換勁法,發擊對方。《兵鏡吳子十三篇》中曰:「凡戰所謂奇者,攻其不備,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也,交戰之前,歡前掩後,}東擊西,使敵莫所知備,如此則勝。「在推手運動中,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正是常使用的招法。「驚閃巧取」、「驚上取下」也正是「驚前掩後」、「}東擊西」的應用,關鍵是用什麼方法來驚閃對方,以達到我巧取制勝的目的。「驚閃」之法則是在勁能內動的基礎上,或抖、或撥、或開、或捋、或拿、速度越是在勁能內動的基礎上,或抖、或撥、或開、或和、或捋、或擠、或肘、或靠等出靠等出擊對方,這些都必須要靈活,得機得勢。
太極推手之妙,存乎一心。而心的變化是周身神經及細胞的敏感傳導於大腦的高度靈活反應。而大腦的高度神經活反應是通過平常練架子和練推手使大腦中的中樞神經靈敏度不斷地由量變到質變形成的,並非一日之功。